中国最好的武校——河南嵩山少林寺寺内武术学校
河南嵩山少林寺,发布:嵩山少林寺(文武)学校,来源:嵩山少林寺,河南少林寺正规武术学校 [Shaolin Martial Arts School] 阅览1450
中国最好的武校——河南嵩山少林寺寺内武术学校中国最好的武校——河南嵩山少林寺寺内武术学校,是河南嵩山少林寺主办的少林文武学校,国家教育部门核准,正规、公办、官方少林寺武术学校。为了孩子,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最负责任的执教老师、最细心的生活照顾、最全面的后勤保障、最认真的校园管理。少林寺武术学校,您不后悔的选择。
1、少林武术的文化特征
少林武术产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寺,是中国传统武术与三种主流文化的完美结合。作为“三教合一”思想成功的典范,在少林寺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三教合一,九流同源”的碑刻,由此可以看出“三教合一”思想对少林武术的重要影响。
少林武术是指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少林武术的深厚文化内涵正是禅宗智慧赋予的,最主要的表现则是佛教信仰,包括智慧信仰和力量信仰。少林武术的智慧信仰主神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力量信仰主神为紧那罗王,这也是少林武术表现为神奇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少林武术与其他武术的区别所在。
2、少林武术与儒家文化
在提高僧人修养方面,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对僧人的基本要求,尤其对那些习武的僧人来说,武德成为他们学习少林武术的先决条件,少林武术从来不传授给无德之人。在对待政权的态度上,结合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少林僧人越来越臣服于君主的权威,将“菩提心”解释为“忠义心”,明确指出:“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至此,少林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安邦靖世,保家为国。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才有了后来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20年),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登基后重奖少林十三僧,封昙宗为大将军,又赐田40顷,再一次为少林寺习武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由于少林寺十三棍僧助唐有功,得到嘉奖,李世民准许少林寺内大规模训练僧兵,至此少林寺僧大增。据《少林寺志》载,“少林寺有僧众二千,其中武僧有五百余众”,少林武术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少林武术的功能也由原来单纯的护法、护院、健身,进而与国家政治相联系,发展成为一支辅佐军事、保卫国家的力量,历代都涌现出为国尽忠的人物事迹。从嘉靖到成化的一百年问,少林寺僧先后三十多次应诏抗倭戍边
。如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述:“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白为部伍,持铁棒击杀楼甚众,皆战死。”
少林武术戒约中也体现出少林武术的爱国情怀。如“少林习武新戒约”中的其中四条涉及此内容,它以促进少林武术发展,为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作贡献为宗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也是发扬少林武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无论在少林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少林武术历代戒约中,都表现出了少林武术安邦靖世,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少林寺僧正是接受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才能够超脱自己,超越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献身于一切重大的护寺、护法、爱国行动中去。少林武术也正是具有了这样的爱国精神,才被世人所赞颂,并成为少林武术独特的文化特征。
3、少林武术与道家文化
老子思想认为道法自然、无欲无争、无为清净,从而求得社会的安定与和平,使人类回归自然质朴的本性。道家所倡导那种自然无为的最高境界,以及那种与世无争的“治身”思想在少林武术文化中多有体现。
首先,佛教认为世问一切皆有“因果报应”。固而,佛教非常讲究以慈悲为本,提倡习武的僧人要以修身成正果,以武为载体,宣扬佛法,不杀生,以出世的心态追求来世的安宁和回报,这与道家所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一致的。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构建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强调“无为而治”,反对一切武力。道家思想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活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家的“柔弱不争”老了重视的柔弱,并非追求柔弱本身的个别现象,而是有见于“柔弱胜刚强”,柔弱中蕴涵着强盛的一面,即“守柔曰强”。少林武术多以威猛、彪悍的技术为特色,以刚柔并进为其战术思想,以无为的心态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就是“以武悟道”,从禅宗的角度来说,就是“以武悟禅”,最后达到“禅武一体”的最高修炼境界。许多少林拳法强凋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等拳理要求和技击原则。大多来源于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和一”、“阴刚辨证”、“五行生克”等哲学观念,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强大渗透力和少林武术容纳百家的宽大胸襟。
其次,道家的一些炼气方法和理论也被少林武术所吸收。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达摩祖师的佛法气功,达摩祖师的气功修炼方法是佛教修习方法与传统道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达摩祖师虽未进入过少林寺,而是在少室山脚下的一个山洞里面修炼的,面壁九年终成正果,后来,达摩祖师气功修炼的方法和理论被少林武术所吸纳,成为少林内功修炼的重要内容。少林内功中的“练气”,是在佛家禅功基础上结合道家气功锻炼方法而形成的练气方式,一种结合调息的身体锻炼,通过锻炼,达到“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养气’则讲究“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即天地之间的“养浩然之气”。此说来源于孟子,在孟子看来,气是充塞宇宙天地之间的“元气”,一定要配以道德、正义,否则它就会干瘪无力。在《坛经·般若品》中有,“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显而易见,禅宗与孟子“养气说”的含义是一致的。因此,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习武修身养性,是修禅所要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这种境界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目标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4、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
可以说,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没有少林武术今天的辉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和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武术也大量地吸收禅宗的一些理论,使得少林武术与少林禅宗并肩发展,形成少林寺独特的魅力,“武以寺立,寺以武显”的和谐发展状态。少林寺禅宗与武术并传,是为少林武术之源。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这里所说的“不立文字”,是针对于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提出的,并不是不要文字,而是不确立文字的权威性,凭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呵斥,一顿棒棍,来启发悟性,即所谓的“棒喝”。总之禅宗修习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武术的锻炼有着共同之处。武术的招式可以讲说,可以示范、传授,也要靠悟性。禅宗是一种修养,武术也是一种修养,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次,少林武学讲究“文以佛学立心,武以技艺练体”。武术修行讲究“悟”,而悟缘于道家学说,目的是“悟而觉醒,觉而不迷”。此外,少林武术修行还讲究修“忍”,也深受佛教“修忍”、“禅定善行”的影响,即“修行”。少林武术通过佛教中的“修行”进一步促进了武术“内外兼修”的境界。
再次,少林武术与禅宗的结合还表现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在少林武术的动作名称中大量出现,诸如:罗汉睡觉,罗汉担刀,罗汉亮臂,罗汉穿衣,罗汉卸衣,罗汉扭衣,罗汉抖衣等招式都是借鉴于罗汉塑像动作形象,体现出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少林武术的手法中吸取了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印形式和理念,产生了少林“金刚指”、“金剪指”、“三阳指”、“金铲指”等指法。少林武术套路的起势和收势中,一般都有诸如“童了拜佛”之类的动作,且这些动作在完成的时候把对佛教的虔诚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了少林武术对佛教礼节形式的借鉴,同时,也突出了少林武术作为佛教禅宗表现形式的特征。
总之,三种文化对于少林武术的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对待具体的少林武术文化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意识到三家文化对于少林武术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整体的思维模式,正确地理解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